目前分類:觀影回應/ Comments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民族誌紀錄片讓靈魂回家首映座談會引言人胡家瑜教授發言記錄

             20111210日,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各位遠道跟近道來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謝謝胡台麗老師邀請我來擔任引言人,讓我有機會先睹為快看了讓靈魂回家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很感人,其實需要有一點時間平復一下情緒。我必須要說非常佩服胡台麗老師花了那麼長久的時間,拍攝、記錄的歷程。這部片子有很感人的故事、精采的畫面,和很豐富的一些議題可以討論。今天有很多片中談到的參與祖屋重建的重要人士在場。這部片子我覺得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主角,就是Kakita’an家的祖屋,還有刻繪著祖先圖像的柱子。從這個主角開始出發,我們看到後續衍生的這麼豐富的故事。我們過去常常會覺得說,「物」好像是沒有生命的,可是我們透過這部片子,反而看到「物」有那麼豐富的生命。我今天想從幾個角度來談。

    第一,看這部片子的時候,一開始便感受很大的衝擊性的是用民族所博物館裡面收藏的太巴塱祖屋的木雕柱當成一個切入點。第一個層面會引發博物館保存的文物與部落的文化傳承關係的討論。這對目前與原住民文物收藏有關的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有的時候也會產生有點緊張的關係。你可以看到,影片前半部有一些協調過程,而這些協調過程也反映當初文物收藏的過程。重新檢視時,好像那個收藏的過程不見得都溝通得那麼好;也就是採集文物的過程,有的時候沒找真正的、適當的代表人,或者是在沒充分溝通狀況下將文物帶回博物館。即便經過充分的溝通,博物館對於文物保存的想法,亦即希望把「物」留存下來的想法,可能跟部落裡面臨的文化要繼續傳承的意義不太一樣。我們看到這部片子非常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協商的過程最後達到一個很溫暖、感人而且很有創意的一個結果:部落請了博物館保存的文物的祖靈回去,而這個文物還繼續放在博物館裡面。這個例子其實我想非常特別,放在全世界博物館文物跟部落的文化傳承關係來講,這可能都是一個很值得去探討的例子。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結果,在博物館和部落兩方面都可以看到Kakita’an家祖柱在持續它的生命。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前館電子報第256期,2013.8.1出刊

(一)從典藏物件到詮釋平台的博物館改變:一位典藏工作者看「讓靈魂回家」紀錄片

文/方鈞瑋‧圖/胡台麗攝影提供 http://beta.nmp.gov.tw/enews/no256/page_02.html

   「讓靈魂回家」,這是一部記錄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一群阿美族人進行的文化復振工作,整部影片記述以Fuday為首的部落青年到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商談歸還於1958年因颱風吹倒而後輾轉收藏到民族所博物館的7件Kakita’an雕刻木柱開始,到後來迎回祖靈、重製木柱、重建Kakita’an的整個歷程。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看完「讓靈魂回家」的朋友進入此貼留言回應、討論 !

非常感謝。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201313、「讓靈魂回家」於花蓮玉山神學院放映

Namoh Ising(那莫赫.逸幸)玉山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映後講評:

     我的本科是宗教史,有涉獵到一些宗教概念。我從1990年起做田野調查。太巴塱Kakita’an祖屋落成後為什麼有人會生病?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是落成時的心態不對。如果真是Kakita’an的祖屋,應該不是用現代的方式和音樂來做落成儀式;而且部落還沒協調好,在還有許多雜音的情況下就蓋了,所以發生一些不幸的事。cikawasai(巫師)說落成時祖先還沒住進去,住在外面,可能是祖先還沒住得很舒服。….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找到祖先的精神。我喜歡胡老師影片沒用「祖靈」而是用「靈魂」回家為主題。從基督教信仰,用「靈魂」可以接受,因我們還是有基督教的意識型態。太巴塱年輕人要迎回博物館收藏的祖屋柱中的靈魂而不是祖屋柱。靈魂是什麼?可能是阿美族文化的精神或命脈。Fuday在片中說有兩種人會哭泣,一種是原來認識祖屋的人看到老人家靈魂歸來,可以照顧部落而感動;還有感慨宗教等勢力仍在部落角力。原住民在世受到三種傳統影響來過生活,一個是中國傳統,一個是基督教傳統,一個是自己原住民傳統。三個傳統互相角力的過程中我們要如何生活?這部影片給我們很大的思考和反省。年輕人要靈魂回來,應該是見到部落近百年與外界接觸後四分五裂,看是否可用Kakita’an來重建部落組織和精神,但看來很困難。….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部落映後座談之前個別發表於回應欄,現匯集於一帖,便於查考

(1奇美、2都歷、3都蘭、4苓雅、5禮納里、6佳平、7平和、8港口):

(1)  20120721「讓靈魂回家」奇美部落映後座談記錄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23日輔仁大學放映「讓靈魂回家」

#來自比利時屬於耶穌會的丁立偉神父的回應(摘錄): 

看這部影片很感動,有許多可以好好觀察和分析的地方。這部影片有講到西方宗教對部落的影響。我曾問尖石鄉泰雅部落的年長女性教友:信教前後有什麼差別?她們說,以前會害怕祖靈Utuh,現在不怕了!但也有人感嘆地說現在年輕人不怕老人,也不怕祖先!部落除面臨西方宗教,還有政治、經濟等許多複雜的因素。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重建的Kakita'an祖屋並非完全用傳統的方法建造,為防木柱腐爛,先打水泥基礎;落成後也在門上掛上羅馬拼音的KAKITAAN的標誌。由此可見,我們現在已不能完全回到以前的理想文化。我們要思考的是:不同的文化因素是否能增進部落居民的幸福?幸福的路在哪裡?

#來自剛果屬於沙勿略會的鮑霖神父之回應(摘錄):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老師: 
很謝謝您寄來紀錄片DVD。
今天下午收到了,很快就抽空看完了。
真的是一部很棒、很感人、也發人深省的紀錄片!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素英老師的回應: 

我看了這部片子,最後我很感動的是「找回太巴塱部落的靈魂」。我在2011年的春天有到太巴塱。片中一位巫師是我們過去一個同學的家屬。那個家族中有基督教,有天主教,其中還有一位在執行巫師這個角色。我很有興趣想知道為何一個天主教徒還在執行巫師的職務。

 我後來看了丁立偉神父從實踐,就是牧靈關顧的面向去做全省天主教調查。他做原住民調查時調查了巫術的執行與天主教的關連。身為天主教徒但仍執行巫術的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他呼求的神奇是祖靈,他呈現出來的巫術和過去傳統完全一樣。有一種是他的巫術不在乎靈力是從哪裡來,是從耶穌基督來,是從上帝來,或從祖靈來,那不是巫師關注的焦點,他的焦點是那巫術有沒有成功。第三種是巫師在做巫術時呼求的靈是耶穌基督。這三組的巫師都是天主教徒,他們都很清楚地認知,天主教神父在望彌撒時他們所信的神奇是什麼。這讓我關注到天主教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有一個部分是有模糊地帶的。我在台東卑南族牧會的時候,我的部落有喪禮時我們是到喪家共同哀悼,如果是到天主教家庭,其實是有拿香的。在天主教本土化過程中對神靈的容忍度比較高,有較多混合。

 在「讓靈魂回家」這部片子中我看到太巴塱部落在日據皇民化過程中kakita’an祖屋、祖靈崇拜和巫師祭儀這些傳統都被壓制,光復後基督教進入部落,但部落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得到一個好的處理。換言之,就是基督教沒有完全定根在原住民的文化當中。原住民儀式反而是和漢文化有掛鉤的型態。我會覺得用後殖民的思維比較能夠對話。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師你好,我是今天參與你在台大總圖播放「讓祖靈回家」與會後再與你小聊的哲豪(kasi)。這部片,讓我從總圖走回宿舍的路途中,內心感動依舊無法消退,甚至趕緊和屏東的家人問候與分享今日觀片後的心得,或許我真的是容易感動的人吧。我喜歡老師敘述故事的張力,讓太巴塱的神話故事更有生命力,也讓kakita'an家族的生命史透過影像的方式,漸漸地讓文化及語言復振與發酵。

        身為部落青年的我,看了這部片有三種心情,是矛盾、交雜的、期待的。矛盾是因為,看到片中過去的長輩,因為不同殖民文化的洗禮,讓部落過去共有與集體的價值觀漸漸的遺忘,甚至質疑那共有與共享的美德。原來重建家屋,需要帶來這麼多複雜的不確定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反應了每個原住民部落都存有的政黨政治結構性問題,與外來宗教文化的批判。迎祖靈回來,歷經的原來不只是家族間的內部心理爭戰,也捲入外部團體的權力施壓。矛盾的是青年,也是部落的長者,矛盾的也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價值觀影響的中生代族人。交雜的是一位高中為了求學與競爭,被迫遠離屏東的家,到花蓮讀書,甚至最後來到了台北的我。我看了這部片,讓我看到片中Fuday和一些太巴塱部落年輕人的精神。起初,只是單純地迎祖靈回到家屋,而之後的演變卻面臨許多不可預測的問題。我看到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這些青年如何在問題中尋求集體共識與凝聚力量,一種單純的態度,只為了讓部落更凝聚與讓文化延續,而不強調個體。我看到這些交雜的原因,不是個人能力可以解決的,是相互的、背後有文化價值,也讓我更認識阿美族年齡階級中強調的階級責任。我在部落帶活動的時候,總是遇到如何把部落青年串聯起來的問題,有時在想是我本身,還是社會本身?但我還是樂觀的,爸爸就說有多接觸和參與。如同片中Fuday,在過程中不斷地接觸與溝通。這些都是身為青年的我,看到的感動。期待與樂觀的心情,也是這部片帶給我的,期待它對我有所衝撞。如同老師您說的,精神要有。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轉自Fernado Lin臉書 (2011、12、12)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895770472

胡台麗老師的「讓靈魂回家」讓我又燃起學人類學的使命:一個人類學者需要有立場、需要有所作為。這不是因為「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而是建立了關係後,就要對彼此的未來負責,即使是一件器物的取得。片中最精彩的就是呈現太巴塱部落處理宇宙觀危機的創意。族人並非被動接受祖靈的訓誡,而是主動在創造新的可能和新的關係,Fuday在現場的一席話讓人動容:也許許多爭議不能盡如人意,但在讓祖靈回家的過程中使得一個沒落的家族重新團結起來,可能才是最好的結果,而在此基礎之上,繼續相信祖靈的指引,好的事情終將發生。這是何等的智慧!另外片中看到我最敬重的老闆、已故人類學家劉斌雄先生,讓我不禁眼眶微溼,非常想念老師儒雅謙遜的風采。


returningsou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